2014年7月8日 星期二

如何紓緩經痛?



香港很多女性都有經痛問題,輕則影響心情,用熱敷可止痛;重則須服止痛藥,甚至不能上班上學。在中醫的角度,經痛的成因主要有二大原則:不通則痛以及不榮則痛。

不通則痛指的是氣血不通,以致氣血凝滯於子宮,引起疼痛。引起氣血不通的因素有很多,臨床上氣滯的病人多由於情緒緊張,肝氣郁結,又或睡眠不佳,令到體內的氣不能正常活動,血不能隨氣而行,形成瘀血,當瘀血不能排出,則有經痛。血行不暢的則多由於平常過食生冷,又或常在冷氣地方工作,令到寒濕凝滯於子宮,血行不暢,引起小腹冰冷及瘀痛。

不榮則痛則由於氣血不足,不能依照正常情況活動,氣血停滯在子宮,引起疼痛。氣血不足的情況常見於過度減肥,偏食嚴重的女性。臨床上也有肝腎不足引起的氣血生成不足,以致子宮失養,引起經痛。

在治療上,中醫可根據辨証開藥,如有肝氣郁結者可酌加疏肝行氣的藥,有瘀血的可加活血化瘀藥,寒濕凝滯者可加溫經散寒的藥,氣血不足的則另加補益劑,肝腎不足可補肝腎。另外,針灸在治療經痛上也有很好的療效,除了在手腳的常用穴位進行針刺,也可選用腹針以通行腹部的氣血循環,以及刺激腹部的對應穴位。對於腹部虛寒的病人,更可配以艾灸治療,以加強溫經通絡的作用。

中醫在治療經痛上能很好的作用,比起止痛藥等更能達到治本的效果,及早治療,確實能消除「每月之苦」。

中醫能治小朋友的發熱嗎?



每當小朋友發熱的時候,父母必定緊張得坐立不安,這種不安,很多時源於對發熱的誤解。很多人曾聽說過「發燒會燒壞腦」,但現代研究已經証明引起腦部損害的並不是發熱,而是引起高熱的病毒,發熱只是這種病毒引起的其中一個表現。

在中醫角度,發熱是對抗外邪的一種表現,盲目的退熱反會引起反效果,所以針對不同的發熱原因和程度應以不同的退熱手法。

一、在炎熱的夏天,小朋友在烈日下跑跳,容易引起輕微的發熱,又或是感受外感邪氣的時候,小朋友敏感的體質也容易引起發熱。這時的體溫應在38度以下,一般情況下不需要特別治療,只需保持空氣流通,多喝水,多休息,一般能自行退燒。

二、當小朋友過量進食,引起積滯,又或受較強的外邪侵襲時可引起較高的發熱,體溫在38-38.5度,這時可用37度左右的溫水抹全身,多喝水以幫助散熱,另外可配以小兒推拿的手法以幫助退熱。如出汗較多,也可適當飲用萄葡糖以補充營養。

三、如小朋友感受到邪氣,正邪抗爭劇烈,則會引起較高的發熱,體溫多高於38.5度,此時應尋求醫師的協助。中醫可根據小朋友不同的情況開出處方,再配上小兒推拿及外洗法,以達到退熱的效果。

中醫對於治療發熱的手法較多,對於反覆發熱的治療效果很好,而且能治療根本的問題,減少服用退燒藥而出現反胃、胃口差、疲倦等副作用。對於發熱不高的情況下,家長也可多以物理降溫法降溫,減少對退燒藥的依賴,以增強小朋友長遠的抵抗力。

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

潮濕春天,濕疹發作,如何止痕?


濕疹相當於中醫的濕瘡,中醫認為濕瘡的主要成因為濕、熱、風互結,發於皮膚。慢性濕瘡也因病程日久,損傷陰血,令到體內產生風邪,引致痕癢。而患有濕瘡的病人多自身稟賦不足,或飲食不懂節制,過食辛辣刺激、肥膩味濃及蝦蟹等葷腥動風的食品,損傷脾胃,脾胃失去運行水濕的能力,濕濁停留在體內,也是濕瘡纏綿不癒的原因。

香港人工作繁忙,很多人只能到街外的餐廳吃飯,食物較油膩味濃,再加上香港春天的天氣潮濕且帶有風,容易令病人體內的風邪、濕邪倍加發於皮膚,引起明顯的痕癢。

要止痕癢,首先要避開引起痕癢的因素。

一、在春天時,風重夾濕,出門時仍然應穿一件薄外套,以防受到春風的吹襲。

二、飲食上,皮膚較乾燥的病人應避免煎炸燥熱的食物,而皮損濕潤流滋的病人則應避免肥膩味濃的食物,而在春天,由於風重,蝦蟹,牛肉,鵝等動風之食物更要避免。

當痕癢出現時,皮膚較乾的病人可以蔗糖放入滾水煮5-10分鐘,待水溫降低後即可用以洗澡,一般水溫不能太高,因為太熱的水會蒸發皮膚的水份,令痕癢加重,以蔗糖洗澡後也不用過水,令皮膚形成一層保護膜。

皮膚流滋的病人可用白蘚皮,土忍冬,旱蓮草放入滾水煮5-10分鐘,待水溫降低後即可用以抹身。

由於濕疹的証型*有很多變化,使得濕瘡纏綿難癒,容易反覆發作,除了醫師的處方外,病人的配合也很重要。而以上的方法只是針對最單純的濕瘡,如有任何問題還是須要獨立的辨證論治。

坐月真的不可沾水嗎?


婦女產後的生理特點可以虛、瘀、寒來概括。婦女分娩時體能消耗,大量失血,以致氣血二虛。而在分娩後,婦女的惡露未淨,體內仍然有很多瘀血。再加上分娩後身體疲勞,全身關節空虛,毛孔擴張,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外邪侵襲。

坐月時不可沾水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智慧,避免產後婦女受外邪的侵害。古時的房間較為簡陋,門窗不能緊閉,風容易從門縫吹進屋內,而且設備也沒現代先進。只能用地下水或溪水洗澡和清潔,地下水一般較骯髒,抵抗力低的產後婦女更容易感受外邪。

而且,古代的人洗頭或清潔後不能馬上吹乾,加上屋外的風,亦會令產後婦女感受寒邪,這些寒邪凝結體內的瘀血,使瘀血更難排出,而寒邪凝聚在關節,則會令空虛的關節發生疼痛,引起不同程度的關節問題,所以古代並不建議產後婦女沾水。

在現在的社會,我們的居所較以前堅固,設備也較以前好,受風寒的機會相對較以前少,自來水也已經消毒,比起以前安全得多,再者,香港污染嚴重,太久不洗澡反而會感染細菌,所以產後婦女還是可以適量沾水的。

但始終在坐月期間,婦女的身體還是比較差,我們可以薑皮或艾葉煲水洗澡以驅風散寒,而洗手、洗奶瓶等時,則應使用溫水,以減低寒邪入侵的機會,洗頭後也應馬上吹乾,避免著涼。只要注意保暖,不讓寒邪有機可乘,產後婦女還是可以沾水的。

小朋友真的可以吃中藥嗎?


小朋友的體質特點是「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即是小朋友的五臟六腑,筋骨肌肉仍然未夠成熟,對於外來的藥物,甚至食物、環境的變化也很敏感,所以即使過食生冷油膩的食物也容易令小朋友感到不適。

不論是中藥或西藥,始終是藥物的一種,所謂「是藥三分毒」,二者也需要醫師/醫生的處方才能安全使用,只是中藥的毒性相對地比西藥溫和,以致很多人會以藥性溫和的藥材入餚,如山藥、薏米等,其實藥材當中也有毒性較強的藥,胡亂服用有損健康,尤其對於「形氣未充」的小朋友來說,不適合他們身體狀況的補藥隨時會變成破壞體內平衡的毒藥。

中醫治療的目的是要達至體內平衡,大家可以把小朋友想像成一個很靈敏的天秤,當小朋友受到外邪的侵襲時,便會使體內的天秤傾側到一邊,出現如感冒、腹痛等不同病症。由於這個天秤靈敏,小朋友的病常來得急且症狀明顯,同時,對中藥的反應也較大,所以對於小朋友的治療必須小心謹慎,在用量、配伍*上要小心留神,配合小朋友的年齡、身形和身體情況以開出適合處方。由於小朋友的病情轉變迅速,處方的劑量也不宜太多,配合辨證治療,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總括而言,小朋友可以服食中藥,對於體質較弱的小朋友尤其適合,但中藥須由醫師處方,不宜自行把同一劑方藥重覆配藥。小朋友也不應過服加入藥材的湯水,均衡飲食才是打造健康身體的王道。只要注意以上幾點,小朋友服食中藥就不會有害。

認識小兒推拿


小兒推拿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用特定的推拿手法為小兒治療疾病或調理身體的中醫治療方法。小兒推拿的治療範圍廣泛,能有效調整臟腑、疏通經絡、增強體質,而且安全可靠。由於小兒推拿並無太大痛楚,又不用吃苦藥,容易令小朋友接受,是日常保健和防治疾病的好方法。

小兒推拿適合12歲以下的孩子,而三歲以下的小朋友進行按摩效果最好。推拿手法要求力度輕、頻率快,用力緩和、平穩,剛中有柔,中病即止,不可過用蠻力。推拿的順序一般由身體的上部到身體的下部,即先頭面、到上肢,再到胸腹、接著到腰背、最後到下肢。而在推拿時,醫師常藉用一些介質,如蔥薑水、爽身粉、嬰兒油等,以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以及潤滑肌膚,防止擦傷小朋友幼嫩的肌膚。

在臨床上,醫師一般以特定的穴位為小朋友進行治療,這些穴位推拿與成人的推拿並不一樣,六歲以上的小朋友則可適當配合成人推拿的穴位,常用的穴位有推三關、補脾經、清天河水等。而保健的方法最常用的就是捏脊療法,運用一定的手法刺激小朋友的背部皮膚,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小兒推拿與幼兒按摩最不同的地方是小兒推拿可作為一種治療的手段,有一套特定的穴位與手法,常用於發熱、腹瀉、食慾差等情況。一些較簡單的手法如捏脊,則可由家長在家中為小朋友進行,以達到保健的作用。

小兒推拿手法簡單,又易於進行,對治療小朋友的疾病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我的小朋友屬哪類體質?


《幼科發揮》中早已提及小朋友的體質可以「三不足兩有餘」來概括,指的是小朋友常因「肝常有餘,心常有餘,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腎常虛」而出現不同的病理症狀。

心肝有餘的小朋友常見一派熱症的症狀,如滿面通紅、哭鬧不休、脾氣暴躁、大便乾硬等,生病時常見咽喉腫痛,發熱等症狀。

肺脾不足的小朋友則較常見到偏寒的症狀,如胃口不佳、消化力差、大便較爛、容易感冒、稍運動則全身汗出等,生病時常見腹瀉、怕冷、氣不足而懶言等症狀。

而腎不足的小孩常見發展遲緩、智力較低等問題。

結合現代的情況,小朋友的體質還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平衡型
先天發育良好,智力正常,不論胃口、大小便也基本正常,不因進食生冷燥熱而有明顯不適,一般較少生病,即使生病也很容易康復。

二、燥熱型
由於香港快餐文化的興起,小朋友常以燥熱的食物作為正餐,加上煎炸零食的普及,小朋友常因此形成燥熱在體內積聚的體質,常有症狀如口臭、夜臥不安、大便乾硬、不耐熱、口渴時喜歡飲冷飲等。

三、積滯型
由於小朋友面對喜愛的食物時食不知飽,又或長輩們常希望小朋友肥肥白白,以致小朋友進食過多,脾胃不能及時消化,引起積滯,甚至影響脾胃功能。這種類型的小朋友長期下來反而胃口變差、肚脹、面色萎黃,身體亦會較瘦。

四、過敏型
由於天生體質較差,又或遺傳自父母的體質,以致這類型的小朋友常有濕疹、鼻敏感、哮喘等病,平常亦較易感冒患病。

中藥可治好鼻敏感嗎?


鼻敏感又稱過敏性鼻炎,屬於中醫「鼻鼽」的範疇,主要表現為鼻癢、突發性打噴嚏,遇天氣、氣溫轉變時發作得更為厲害。患有鼻敏感的人每年有上升趨勢,這是由於現在的空氣愈來愈污濁,而且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休息不足,令到自身抵抗力降低,不能有效的對抗外邪。
在中醫的角度,鼻敏感主要責於肺、脾、腎的功能失調。肺主皮毛,掌管人體的第一度防線,肺氣弱的時候,腠理不能緊閉,外邪便容易乘虛而入,而且肺氣通於鼻,當肺氣弱,鼻水便不能自收,形成鼻水長流的情況。脾則負責運用水谷化作氣血,當脾氣虛,便容易氣血不足,不能濡養肺臟,引起肺氣虛,不能運化的水濕也會上犯於鼻,引起鼻水增多。腎為先天之本,負責納氣,腎氣不足則不能納氣,引起氣上浮於鼻,噴嚏連連,如果是腎陽氣不足,則寒水上犯,引致鼻水不能自收。
臨床治療上,應當辨証論治,針對根本的問題加以調補,肺氣虛則補肺,增強腠理緊閉的作用,脾氣虛則健脾,加強運化水谷的能力,腎陽不足則溫補腎陽,補充納氣散寒的功效。發作期時則可適當加入芳香通鼻的中藥,以達到標本同治的作用。平常也應注意保暖,防止外邪的入侵,避免生冷厚味的食物,以免進一步損傷脾胃,保持充足的休息,以讓身體得以從勞累中恢復。
只要準確辨治,加上病人的配合,中藥是可以治好鼻敏感的。

BB飲開奶茶有用嗎?


開奶茶應該是大部份小朋友接觸中藥的第一步,它主要作用於食滯腹脹,腹痛便秘,濕熱煩燥的情況。從以上的主治症狀可以看出,開奶茶可治療的都是一些比較偏燥熱的問題。

坊間開奶茶的成份內,主要可分做兩大類,第一類是開胃健脾的中藥,常用的有生薏米、熟薏米、麥芽、穀芽等,主要顧護小朋友幼嫰的脾胃,幫助消化,以增強小朋友的胃口;第二類是清熱袪濕,除煩熱的中藥,如淡竹葉、蟬蛻、羚羊絲、白扁豆等,主要調理小朋友因進食奶粉,或睡眠不佳引起的燥熱情況。也有個別生產商會加入特定的藥材以達到額外的作用,如加入太子參以益氣。

就一般的開奶茶來說,它針對的是偏燥熱的情況,如小朋友的便秘問題不是因為食滯積熱引起,開奶茶並不能起到作用。反之,如小朋友本身的體質已偏虛,常飲用開奶茶更會引起反效果,以致小朋友的脾胃功能進一步減弱。

小朋友出現燥熱的情況,開奶茶會是一個方便快捷的選擇,但也不能過度服用開奶茶,一般建議一周服用不多於三次。再加上近日有報導指出坊間的開奶茶含糖量過高,對於嬰兒的生長亦會造成影響,家長應小心選擇,以免過量吸收糖分,得不償失。

小朋友厭食的治療方法



厭食常出現於小兒時期,一般多見於1-6歲的小朋友,要判別小朋友是否真的患有厭食,首先要排除家長過分要求小兒進食、小兒食量變化較大或偏食等情況,也要詳細了解是否家庭或學校情況轉變引起因不習慣已形成的短暫食慾不振。

厭食的成因多由不良的飲食習慣或各種急慢性疾病引起,不良的飲食習慣包括汲取過量的高蛋白、高糖分,兩餐之間進食薯片、朱古力等小食,引起在正餐時食慾減低。

每餐進食時間不定時、休息不足、天氣炎熱等也會引起小朋友的食慾下降。過多營養補充劑、過甜的營養奶粉也是香港常見引起小朋友厭食的因素。

在中醫角度,以上所提及的情況也會引起脾胃的損傷,實證者多見於飲食失節制,過食營養品的小朋友,常伴有腹脹或腹瀉,惡心嘔吐或煩躁等症狀。虛證者則多見於過食生冷,長期厭食或患有各種急慢性疾病的小朋友,常見有精神倦怠,消化困難,形體消瘦,面色痿黃,或大便稀爛等伴症狀。

治療上,中醫以辨證為本,為不同小朋友獨立處方,可改善小朋友的胃口,以減低厭食的情況,也能提高小朋友的脾胃功能,以幫助消化,減低食物積滯的情況。除了內服的中藥,也可以小兒推拿作治療,以改善小朋友的體質。


除了中醫的幫助,父母也應多鼓勵小朋友進食,以不同方法減低小朋友的偏食習慣,避免小朋友因長期厭食引起其他的病理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