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8日 星期二

如何紓緩經痛?



香港很多女性都有經痛問題,輕則影響心情,用熱敷可止痛;重則須服止痛藥,甚至不能上班上學。在中醫的角度,經痛的成因主要有二大原則:不通則痛以及不榮則痛。

不通則痛指的是氣血不通,以致氣血凝滯於子宮,引起疼痛。引起氣血不通的因素有很多,臨床上氣滯的病人多由於情緒緊張,肝氣郁結,又或睡眠不佳,令到體內的氣不能正常活動,血不能隨氣而行,形成瘀血,當瘀血不能排出,則有經痛。血行不暢的則多由於平常過食生冷,又或常在冷氣地方工作,令到寒濕凝滯於子宮,血行不暢,引起小腹冰冷及瘀痛。

不榮則痛則由於氣血不足,不能依照正常情況活動,氣血停滯在子宮,引起疼痛。氣血不足的情況常見於過度減肥,偏食嚴重的女性。臨床上也有肝腎不足引起的氣血生成不足,以致子宮失養,引起經痛。

在治療上,中醫可根據辨証開藥,如有肝氣郁結者可酌加疏肝行氣的藥,有瘀血的可加活血化瘀藥,寒濕凝滯者可加溫經散寒的藥,氣血不足的則另加補益劑,肝腎不足可補肝腎。另外,針灸在治療經痛上也有很好的療效,除了在手腳的常用穴位進行針刺,也可選用腹針以通行腹部的氣血循環,以及刺激腹部的對應穴位。對於腹部虛寒的病人,更可配以艾灸治療,以加強溫經通絡的作用。

中醫在治療經痛上能很好的作用,比起止痛藥等更能達到治本的效果,及早治療,確實能消除「每月之苦」。

中醫能治小朋友的發熱嗎?



每當小朋友發熱的時候,父母必定緊張得坐立不安,這種不安,很多時源於對發熱的誤解。很多人曾聽說過「發燒會燒壞腦」,但現代研究已經証明引起腦部損害的並不是發熱,而是引起高熱的病毒,發熱只是這種病毒引起的其中一個表現。

在中醫角度,發熱是對抗外邪的一種表現,盲目的退熱反會引起反效果,所以針對不同的發熱原因和程度應以不同的退熱手法。

一、在炎熱的夏天,小朋友在烈日下跑跳,容易引起輕微的發熱,又或是感受外感邪氣的時候,小朋友敏感的體質也容易引起發熱。這時的體溫應在38度以下,一般情況下不需要特別治療,只需保持空氣流通,多喝水,多休息,一般能自行退燒。

二、當小朋友過量進食,引起積滯,又或受較強的外邪侵襲時可引起較高的發熱,體溫在38-38.5度,這時可用37度左右的溫水抹全身,多喝水以幫助散熱,另外可配以小兒推拿的手法以幫助退熱。如出汗較多,也可適當飲用萄葡糖以補充營養。

三、如小朋友感受到邪氣,正邪抗爭劇烈,則會引起較高的發熱,體溫多高於38.5度,此時應尋求醫師的協助。中醫可根據小朋友不同的情況開出處方,再配上小兒推拿及外洗法,以達到退熱的效果。

中醫對於治療發熱的手法較多,對於反覆發熱的治療效果很好,而且能治療根本的問題,減少服用退燒藥而出現反胃、胃口差、疲倦等副作用。對於發熱不高的情況下,家長也可多以物理降溫法降溫,減少對退燒藥的依賴,以增強小朋友長遠的抵抗力。